close

*內有大量劇情劇透,請斟酌觀看(不過這些劇透……其實都是史實啦)

 

  第一集在上映的時候我並未注意,或許是這一次的宣傳比較大,再加上同學不時轉貼的訊息,在看了預告片以後,便毅然決定要去電影院觀賞。不僅是看出畫面的精緻考究,值得注意的是這種「歷史重現」的紀錄片形式,拍起來耗時費力,又難以吸引觀眾,在台灣有電影團隊願意拍攝,不好好用新台幣讓它繼續「上架」怎麼行呢?以下不專業心得與影評。

  阿罩霧-霧峰的古地名,「一天下,兩林家」的霧峰林家,自清代起,在阿罩霧這片土地上建立起百年家族,隨著時代興衰,林家人的命運也各自在時代的波濤中擺盪。在第二集中,主要的三個人物為:林獻堂、林祖密、林正亨。他們的生命與信念,都與時代的發展密不可分。

  其中,林獻堂應該是最為人所熟知,是會在教科書中出現的人物。(例如:台灣文化協會、文化抗日,台灣議會請願運動,有沒有想起來什麼呢?)林獻堂屬於霧峰林家的「頂厝系」,在林家後期發跡,以藝文所知名。

  林祖密、林正亨為父子,屬於霧峰林家的「下厝系」,是林家剛發展時的主力,以武力起家。林祖密的父親是林朝棟,曾參與清法戰爭。當時法國的遠東艦隊前來攻打北台灣,而清軍潰敗,惟林朝棟守住雞籠(今基隆),在對峙下法國撤離。(附註:在清法戰爭期間,惟二打贏的戰役都發生在台灣,雞籠和滬尾)

  再上推一代,林文察,曾協助平定小刀會、戴潮春事件,並於前往中國平定太平軍,封到一品官,比當時台灣的最高長官「正三品按察使銜分巡臺灣兵備道」還要大,可知他當時威名赫赫了。林文察最後戰死沙場,追封「太子少保振威將軍」,宅第享「宮保第」之名號,這是中國傳統對皇太子老師住所宅第的稱呼,代表國家對此宅的內家族的重視與庇佑。

  第二集的時間軸,從日本殖民台灣開始,至國民黨撤退來台期間,約六十年講述以這三位人物為主軸發展出來的故事。他們所相信的理念與種種抉擇,在他們個人的家族經驗與他們生長的土地、時代下盤根交錯著。

  最一開始,電影說明此時世界被帝國主義籠罩,而在東亞,日本興起,大清衰頹,甲午戰敗,台灣成為日本的第一個海外殖民地。在「宮保第」匾額前,林家人立起日本旗幟,此時「宮保第」只能成為昔日榮耀,這便象徵阿罩霧林家-台灣命運的飄搖。在電影中,我認為它要表現的就是這份台灣人難以做主的悲哀,以及在這樣的時代下,他們仍貫徹自己信念的堅毅。

  日治時期開始,林祖密欲在台灣以外-廈門鼓浪嶼另起爐灶,並自備武裝打擊日本商人的鴉片生意,以獲取民心,被視為有意反抗日本政府的異議份子。其中我認為最能表現林祖密內心認同的一刻,是他剪下辮子的那一幕。他在一開始緩拒日本人剪辮的要求,在得知中華民國成立的時候,他將辮子剪下,獻給新中國。

  辮子,不僅是代表對國家的認同,代表一個人過去的生命形象,更是代表民族文化的一種歸屬。對祖密而言,於家族,父親與祖父對大清鞠躬盡瘁,他不能背叛自己的國族。於身分,家中世代武人,他不能背棄自己的野心與渴望。

  在新中國建立一席之地,他就能實現這兩種願望。於是他幾乎耗盡家產,培育軍隊,加入孫文的護法運動。然而他在派系鬥爭中被排除,被拔除軍事權力,空有高級參謀之名,最後遇刺身亡。對林祖密而言,家族的榮耀成為一場空,他對國家民族的獻身,不敵政治鬥爭下的殘酷。

  一九三七年,中日戰爭爆發,其子林正亨加入國民軍,此時他是中國人,為中國作戰,敵人是日本人。而當時台灣已被日本殖民四十年,因戰爭而開始實施皇民化,此時的台灣人是日本人,他們的敵人則是中國人。

  有一幕,是正亨在緬甸邊界與日軍對抗,他看著一具敵軍的屍體,仔細端詳確認他的死亡,他看見一面日本國旗,便將它翻找出來,發現上面充滿著對出征祝福的字句(或許他是看不懂的),這面旗子的主人是生為日本人的台灣人,而他們便是在戰場上不能相認的同鄉。

  在同一個土地生長的人,他們在大時代下,在自己身處的環境中,被侷限在某種框架裡,或許他們是自願做出各種選擇,卻不應料到會與自己的家鄉人為敵,不應料到會在戰場上踩踏家鄉人的屍體,他們心中所謀求的勝利,不應料想到這般殘酷。對林正亨而言,他能否悼念,這位同鄉、敵人?戰後,他選擇投身共產主義,加入「中國共產黨」,他有了屬於自己的中國夢、台灣夢。

  在台灣,林獻堂投身社會運動,期望台灣人有自己的議會,並在極力在日本的統治下維護傳統漢文化。相較於林祖密、林正亨父子,林獻堂的路線較為溫和,而在戲中的林獻堂,真的有種:「啊!他就是林獻堂!」的感覺。年輕時期經歷台灣被日本殖民,二戰結束至國民黨來台,到隱居日本逝世,一路的曲折,在戲中,他的每一個動作都十分細膩,表現出他作為知識份子的風骨、隱忍,以及歷經風霜的悲涼。

  林獻堂在日治時期,曾被認為不夠忠誠,被要求在皇民奉公會上用日語演講,支持日本對台灣人的募兵制度。國民黨來台後,他被認為是親日的仕紳,被列入漢奸名單。每一次政權對他招手,都只是為了利用他的影響力,當每一次被利用的現實,火辣辣地打在林獻堂的臉上,他所受的屈辱,就是展現在每個台灣的人民身上的苦楚,不由自主,無法自主的悲哀。

  二二八到白色恐怖,許多人,或許是以萬計的人,受傷、失蹤、死去。日本的殖民統治結束了,台灣人的苦難卻沒有。在畫面中,林獻堂寫下那些他失蹤的朋友們的名字,是再也尋不回了。他收集的一張剪報上,林正亨因家中被搜出共產黨文宣而被處死,此時林獻堂垂垂老矣,顫抖雙手,忍不住悲痛。

  這些人,不管支持什麼政黨,投身什麼理念,他們的認同是什麼,他們都在這烽火綿延的動盪時代裡,追尋著自己心中的烏托邦,不惜獻身奉獻。就如同監製李崗所說的,阿罩霧風雲不是為了霧峰林家所做,是為了台灣人做的。

  引用監製在幕後紀實中所說的話:「我想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,比台灣人更不了解自己的歷史……因為我們接收歷史,都是從政黨的觀念去接收,都是以偏概全的,用既成的意識形態繼續地分裂,那台灣怎麼會有共同的記憶呢……你要知道台灣的過去,你才能面對台灣的未來嘛。」希望台灣人能重視自己的歷史,就是監製與導演想做的吧。

  林家人的生命,他們的命運,就是台灣人命運的其中一個縮影。當然這部紀錄片不能反映全部的觀點,它是從台灣的漢人移民社會出發的,並以林家這種有權勢的社會階級為主角。然而,他們的故事真實發生過,當我們去記憶,當我們多去了解一個歷史細節,就對自己的土地多了一份認識,更對台灣多了一份依歸。

  當我看完電影,從電影院走出來,我的心中便有股從心底深處慢慢上升的澎湃。我自己是念歷史的,這些故事我或多或少都聽過,但當這些人的故事,由文字轉變為影像傳遞出去,那種衝擊感,讓我打從心底敬佩。希望台灣能出產更多屬於自己的歷史電影(不管是何種形式),也希望有更多人去重視台灣的人物、故事、土地。以上,謝謝大家的閱讀。

全站熱搜
創作者介紹
創作者 陌路 的頭像
陌路

樹猶如此

陌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